新寨印象

斯嘉


 

如果说石门坎对我,象精神家乡;新寨就有我家乡的亲人。

很早通过翟明磊知道马贵荣,曾经寄去一些文具等。

2007年走进石门坎时,在石门坎的行程安排就交给了马老师;后来在石门坎的项目落实就交了马老师;现在她是“走近石门坎”最重要的伙伴,也是我在石门坎最重要的亲人。

 

马老师的家。

马老师有二个儿子,一个在威宁县城上初一,成绩不错。另一个初中毕业,不喜欢读书,现在家帮家里打杂。

马老师家养一群鸡,二个猪,一匹马。

 

隔壁邻居是马大哥和猪两口子。
我们有床他们睡地。我们这屋有窗他们那屋没窗。
猪吃的和我们一模一样,土豆玉米,他们还有绿菜,食量很大噢每餐一大锅,煮了请他们食。

 

某日我起早没关门,浩浩荡荡十几只鸡进房间参观。CAMMIE还在赖床。听闻她大叫cici我冲进房时,鸡朋友们已受了惊。它们到处乱飞,有一个鸡战士表现尤其勇猛。窗是木条隔的,贴了塑料膜,有一道宽缝。这个鸡战士勇敢地向着阳光一遍遍地起飞冲锋跌落再起飞冲锋…… 在我们的惊讶注目和鼓励下,经过一遍遍的冲锋实践后,这只鸡勇士越来越从容,终于飞过了一米多高的窗槛,飞向了户外的光明天地。勇敢的鸡!
战场缅想吧......
 

 

再讲个故事:

无良鼠弟

我们的床帐外有个水缸,缸边有个大盆。
小鼠弟弟怎么进了盆的,这是个谜。
它一直转呀转呀转呀转,寻找通往盆外的路。

SAMMIE起床后,看到鼠弟弟,方恍然大悟昨晚床外细细碎碎的声音…..原来是它!偷睽什么?
若干时候回来,鼠弟不见了,去哪了智慧的小鼠?
 

 

我们带去一些由宁波捐集的文具和二个地球仪,由OCEF义工子云捐购。

 

 

 

 

 

在寨子里的时候,我们和当地人同吃住。

当地人的主食是土豆玉米玉米面。一天两餐或三餐。或烤或煮,沾酱油辣椒水食。

大米很贵,一般人家不常吃,也极不方便买。因为要走几小时山路背进来。你见识了那里艰险的交通,你知道那点大米要这样背进来后,实在有点于心不忍。

方便面是贵重食品。吃方便面吗?不亚于在城市说,请你吃牛排?因为方便面要用现金买。在一个人均年收入三五百元的地区,你能想象方便面的奢侈吗?

我们是贵客,当地人为我和CAMMIE烧米饭腊肉芸豆。

寨子里每家每年都会杀年猪。然后猪肉处理后挂家里吃一年。吃肉为了需要。当地人出体力活重时,必须吃点油水才能扛得住。素油当地没有。需要时得赶集去买。

芸豆包菜肯定是当地人的一道待客好菜,因为煮这菜时亲戚老小都来食。豆菜煮一大锅,味淡无盐,食时沾酱油辣椒水。苗家人很爱吃。可惜我的嘴已经被重油重味惯坏了。

切几片肥腊肉做油炒辣椒,很辣很下饭。

炸土豆片。土豆土豆片家家户户有得是。炸土豆片得买素油。我知道奢侈。所以不能让他们常炸。

没办法,不食米不称饭。忍着心还得吃。

油炸土豆片是我喜欢的,炒辣椒我能习惯。十几张嘴围着三四碗菜我知道他们很不容易了。消灭一餐饭也许只需要三五筷辣椒水。

就这样我们顺利地适应了吃的问题。

顺便说,在威宁县城时,我们吃到一碗熟悉对口味的米粉,美味呀!!曾隆重拍照纪念。

特别回忆:很好吃的煮嫩玉米。和甜甜的可以当甘蔗啃的玉米杆。

 

 

全家人一起吃晚饭。

大家都有一个习惯,每吃完一口就要在碗沿敲一下筷子。老人这样,孩子这样,男女都这样。我很好奇,恐鲁莽又不敢冒然发问。后来他们告诉我,石门坎地处高寒,主产土豆玉米和荞麦。玉米粉和荞麦容易沾筷头。所以敲一敲让粮食落在碗里就不会掉了浪费。久而久之便形成用筷进食时敲筷子的习惯动作。

后来我也请问过其它石门坎老人,他们的解释是,因为筷头沾了玉米粮荞麦再去夹菜不卫生和不礼貌,所以要先敲一敲。

我觉得这个解释不够信服。我宁愿相信这是因为在极恶劣生存压力下养成的对粮食的珍惜!

我们跟着敲筷子。敲筷声声中,说实话,我心里很沉重,我难过!

我能为你们做什么?我的刚脱离饥寒的勤劳朴实的大花苗弟兄姊妹们。。。。。。

 

马老师说,斯嘉,来,给我和我老公拍张照。

马老师是石门坎新寨的农民,云炉小学的代课老师,新寨村小额贷款管理委员会的出纳,马老师是新寨最有影响力的妇女。

马老师的老公是个非常内向的人,她和她的老公非常相爱。那份浓厚的感情绝不是用语言,而是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默默的关怀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我能感受到的!

马老师屡次无意中比较她小时候的生活确实是太苦了。我没有太细地问。今天我们以全国水平来看石门坎的生活,仍然处于最艰苦之列的,但是至少这里的人民确实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了不起的进步。

听说马老师和她老公的结合不无曲折且充满故事。马老师曾患什么病,担心不能沿愈提出要分手。她老公当时在广州打工,听说消息,马上赶回石门坎和马老师结了婚,并从此相濡以沬再没分开过。

 

我们给马老师带去了一架照相机,记录乡村。马老师高兴极了,逢人便说,瞧,我有照相机了,嘿嘿。

 

马老师的小儿子,和他父亲一样的内向而不善言措,问他什么都是点头摇头。他在威宁县城读初二,学习很好。他的学费和在县城的生活费让马老师一家感到非常吃力。

一度为了凑儿子读书的钱,马老师想卖掉马,幸运的是牵到集上,却没有卖掉。我和管老师都坚决反对马老师家卖掉马,因为马老师的爱人脚不好一犯病就干不了重活,马就是他们家的壮劳力。

咱儿子的读书费用,杨柳愿意资助。我们要他打借条,每学期借款一千元钱,十年后有能力时起还,至还完。之所以选择这样复杂的方法,一是对他尊重;二是给他压力。

希望咱石门坎的孩子能学有所成,将来服务石门坎。

他们是石门坎明天的希望!

 

 

马老师的公公和婆婆。

 

 

 

婆婆的故事

婆婆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读不起书。解放后她当志愿军的哥哥寄钱回来要她去读书,她已经十八岁了。因为是军属,她被照顾读了一年级。她学习很认真成绩很好,一年级读了一年就直接跳到了六年级。小学毕业后又考入了毕节农中。婆婆说她的语文很好,每次考试她都能把课文唱得熟熟的,可是数学不行,她把公式唱住了,可是不知道怎么做。

阿婆蓝球打得很好,是毕节农中蓝球队的主力。后来毕节农中要搬到贵阳去了,规定农村的学生回农村,城市的学生留城市,婆婆就这样回到了石门坎,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这个偏僻深山里的小村寨,婆婆兴高采烈地讲着怎样打蓝球,盯人防守过人。。。。。。听得我目瞪口呆!

 

公公的故事

公公是石门坎光华学校的高中毕业生。与朱焕章先生的小女朱玉芳老师是同班同学。解放后任石门坎小学教师。石门坎混乱期间,某个人(名字我忘记了)后来曾任毕节地委书记被拖到石门坎批斗,造反的学生子在地上划个一米大的圈不准他走出圈子一步。公公好心见没人就递他张凳子让他坐下休息下子。结果他自己也被批斗。当时的石门坎黑白颠倒非常混乱,公公看不下去,干脆回来家乡新寨种田。以后再也没有离开。

当我在马老师家初见这位衣裳褴褛的老人走向CAMMIEwelcome, how do you do的时候,你们能想象我的惊

 

  

 

 

 

 

 

 

 

 

 

 

 

 

 

 

 

 

  

 

 

 

 

 

  

 

 

 

 

 

 

 

 

 

 

 

  

 

 

 

 

 

 

Cammie很好奇,非要爬上看看烤房里面是怎么样的。笑她“好奇杀死猫”。她是个非常难得的好旅伴。我们一起让艰苦的旅行充满幽默和快乐。

 

新寨云炉小学

新寨离石门乡十五公里。
云炉小学有三幢教学楼,先后有希望工程,木兰计划等捐建。有学生480人。为完小。
有正式老师9人。收入1000-2200元不等。校长以前是多年的民办老师转的。
代课老师五人。国家补贴100元,学校补贴150/月,每学期补五个月。
全校应享受二免一补95%,实际享受二免一补92%
为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免书费一项与成绩挂钓,因此成绩差的学习就得不到免书费。
中科院在石门乡资助了一些孩子,这些孩子就不再享受二免一补。
我在调查中感到,校长很有可能有顾虑没有说实话,报高了二免一补实际落实比例。
收费情况:
一年级85元,押金15元。70元书杂等。
(很多学校,一年级和初一都收押金,十几几十到上百不等,学生毕业时退回。)
二年级以上30元。往年20元。今年多收了10元黑板工程的费用。(黑板的质量太差要更换黑板。)

学校师资紧张。因条件艰苦,分配的老师不愿意进来。因此只能招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承担和正式教师一样的工作量,但是待遇悬殊很大。政府只补贴一百元,学校必须自筹代课教师补贴。这部分费用就必然从向学生收费而来。
2006
年过年中国社科院发给石门乡每位代课老师五百元。
云炉小学有架电子琴,落满了灰。有台电脑,无人会使。
电子琴以前云炉小学朱校长的儿子弹。小朱老师是云南音专毕业,回到云炉做代课老师。教过毕业班的语数课。但是连续多年一直无法转正,只能拿代课老师工资。代课老师工资太低,小伙子终于离开家乡又去云南打工。
小朱老师会弹电子琴。他教出过一个学生,就是马老师的小儿子。
现在小朱老师打工去了。
马老师的儿子考到县城读初中了。


 

 

 

 

 

 

 

 

 

 

 

 

 

 

 

 

 

 

我们带去了一些文具和一个地球仪,文具是OCEF宁波义工捐得,地球仪是OCEF北京义工子云捐购。

Cammie给他们上了英语课。他们更感兴趣是Cammie镜头里的他们。

我们在地球仪上找美国,中国,贵州,石门坎……

我问哪些孩子是苗族的,是彝族的,是蔡族的,举起很多小手;

苗族的孩子,知道苗文吗?都不知道。

喜欢唱谁的歌?周杰伦的SHE…..喜欢唱你们民族的歌吗?

“不喜欢”孩子们齐齐地说。

“好齐呀,为什么?”我笑了,孩子们也难为情地哄笑了起来。

我到的班里我都跟他们讲柏格理,讲朱焕章,讲苗族的历史讲石门坎的故事……

也许说的人多了,孩子们就知道了。至少是多些机会知道。

 

有教育,有希望,有希望,有未来。

虽然教育的现状,让人心里沉甸甸。

 

2007年我和Cammie在新寨马老师家逗留近一周。

2008年我和管老师去新寨,专程为看马老师和公公婆婆。云炉学校的老师特意开摩托来石门街上接我们。那一次是傍晚崎岖山路上坐摩托上下大坡弯道,挑战了我勇气的极限。

2009年我和管老师又去了新寨。看马老师一家,也为胡家丫口基金管理项目。这一次我们走路去的新寨。上山后下山然后一直上山,就到了新寨。这次步行,我体验了“苗族住山顶”。

新寨,我会常去。

这里是我精神的家乡。

 

 

斯嘉

2009817日补整理完成

 

 


走近石门坎——荞麦公社——新寨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