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石门坎公益系列报告一纪念柏格理
斯嘉 2007.09
贵州最西部的县是威宁县。威宁最偏远的一个乡是石门坎乡。石门乡主要民族为大花苗族。 写在开篇的话 十二点了,奔波一天,身体很疲惫,但是心情澎湃。 我知道我必须在今天特别地向一个伟大的灵魂隆重致敬!---Samuel Pollard 柏格理(英)去世92周年。 我我希望我能用我粗浅的文字,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名字配得我,配得我们做教育做发展的NGO人,配得所有有良知正气的中国人的深深敬意! 以下引用沈红著作中的一段文字: 石门坎,在我们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史上占有举世瞩目的地位,并且成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汉族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焦点地区。 石门坎,这个从物质角度观察近乎“炼狱”的地方,却曾经是一个文化的“圣地”。 关于石门坎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成就,文献上记载着许多个第一: 二十世纪初创制老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 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穷人小学;第一所中学; 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 在中国首倡和实践双语教学;开中国近代男女同校之先河; 倡导民间体育运动; 创建乌蒙山区第一个西医医院;建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 乌蒙山区第一个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地方;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如果以上仍不足以让你感到份量时,请允许我用感性的文字向您解释: 1,办教育 苗族的文明几乎与汉族的文明一样悠久,都源自黄河流域。曾有古老的文字。 苗人先祖蚩尤为汉人先祖炎黄所败,被逼弃离家园被驱赶至西南深山。苗文也在战争中失传。 汉壮满回苗,苗族虽人口位居中国第五,历史上苗人地位却是各民族中最低下之一。 各支苗族中,又以大花苗的遭遇是最悲惨的。 大花苗族人被赶到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山顶;花苗族人祖祖辈辈没有土地,给彝族土司地主做奴隶。生存条件,政治地位,经济状况都是在社会的最最低层。 1905年以前,石门坎大花苗族略识些字的只有二个在彝族土司家做高级家奴的苗子。 1905年,柏格理来到石门坎。同年在石门坎着手创办学校,取名光华小学,向苗民及一切贫民孩子开放。 至1949年,光华小学毕业了四千多名小学毕业生,几百名初高中生和中专生。其中有三十几个大学毕业生,二名博士! 1949年后至今,大学生不足十人。 2。发明苗文 柏格理发现苗人学习汉字非常非常困难。于是研究拉丁拼音与苗语发音及受苗族服饰符号的启发,发明了苗文。翻译苗文圣经。 国际上把柏格理发明的苗文以他的名字命名为pollard script. 在中国这套苗文叫做老苗文。 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更了不起的是,他通过这套简便易学深为苗人接受和拥戴的老苗文,让曾经一字不识的苗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一百年前柏格理就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尝试和积极推广苗汉双语教学。 70%以上的人可以用苗文记事读书。 新中国以后,为了与这套“帝国主义反动分子”编制的苗文划清界限,政府重新编制了一套苗文,称为新苗文,并也尝试推广新苗文。但事实失败。 我曾经专门向精通两种苗文的专家请教这两种文字。 这是很专门和很学术的问题,不展开。 让我通俗地总结吧: 老苗文是为一点不识字的人编的;是下里巴人。 新苗文是为懂拼音的人编的,懂拼音者,通俗说,是有汉文化知识的人吧。算阳春白雪? 一个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生活最低层的少数民族编制了一套文字,至今这套文字仍在大花苗底层使用流传....... 3.麻风病院 100年前中国尤其偏远农村的麻风病人是或被抛弃深山等死,或被烧死,甚至被官府诱杀的。 在柏格理的呼吁和努力下,石门坎终于建成了专门的麻风病人收容所,并有医护人员照料治理病人。据资料说,石门坎的这所麻风收容所,事实成为中国最早的麻风病专门医院。 这次,我专门去了麻风村。 当年建造的房子仍在使用中...... 关于麻风村详细情况及公益项目将在后面的走近石门坎-公益系列中报告。 4. 医疗卫生 柏格理将有天份的苗族孩子送去成都北京昆明读书,这些孩子读成后又回来石门坎建设家乡。这就是柏格理鼓励的“以苗教苗”。 1927年石门坎培养出的第一位苗族医学博士叫吴性纯。 更为难得的是:吴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坚决放弃城市生活回到石门坎,创办平民医院,开展中医治疗和西医手术,办护理学校培训护士,普及农村卫生教育....... 那么今天石门坎呢? 这次我们走进石门坎,下到村寨与村民同吃住,我们也专门去了吴博士的家乡苏科寨。 医疗卫生状况极其糟糕。 石门坎肺结核发病率极其高。据我了解的比例在7%-10%。而没有得到任何人的重视更谈不上防治措施! 农村妇女基本上自己在家接生孩子。 无论大人孩子老人,基本上有鼻涕眼屎。弱洗漱习惯。(这与用水缺乏是直接相关的。) 氟污染严重。 水污染严重。 关于当地医疗卫生详细报告及公益项目将在后面的走近石门坎-公益系列中陆续报告。 5。体育 难以想象: 在偏僻的石门坎光华小学,居然有游泳池。游泳池很小,学生们的游泳是游圈数来比赛。居然有足球场。 柏格理酷爱运动。他来到石门坎,也把他热爱的游泳和足球带到了石门坎。 这可能是中国西南最早的游泳池和足球场。 关于石门足球,我听到很多这类的故事: 因为球场其实只是一块较平的小斜坡,学生们练球稍不小心,球就会滚下山去,学生只能背着干粮去找球。因此学生们个个练就高超的控球本领。 据说贵州军阀杨森喜欢踢球。但他的部队比不过光华小学的足球队。就到光华小学抓足球壮丁。新中国成立时的贵州足球队就有八人来自石门坎光华小学。 石门坎端午运动会竟有万人参与。 这次我在一个极偏僻的村寨里亲眼听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绘声绘色向我讲解怎样打蓝球,怎么站位怎么盯人怎么过球.....我极为震憾!! 6。通讯 在二十世纪初,欧洲人知道中国石门坎,就象今天欧洲人知道中国上海。 从欧洲寄往石门坎的邮包只需要写“中国石门坎”就能送达。 而今天,听说过贵州石门坎,略知石门坎历史的人,我相信屈指可数! 我曾请一位贵州的朋友到石门坎所在的威宁县打听石门坎,竟没有人知道石门坎。 我向许多石门坎人讲石门坎曾有的辉煌历史,他们很惊诧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事实上除了上了年纪的老辈人,很少有人听说过和了解石门过去了。 在1906年,石门坎就有邮政代办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报告都能及时送进石门坎。 而2006年,寄到石门坎的信,要花30元钱从石门坐汽车到中水镇去取。前年石门有个孩子考上大学,但是录取通知书在开学一个月后才送到他的手里。结果没上成。 我无法理解,一个100年前就能邮路通畅的地方,为什么一百年后竟然连一个乡邮政代办点都没有。 当国家邮政服务一味追逐利益时,这是不可原谅的! 石门坎普遍村寨孩子的衣衫褴褛,超出了我的想象程度....... 关于贫困,另见报告。 试着想象那时被世界赞喻为“东方天国”的中国石门坎, 想象这个伟大奇迹的创造人....... SAMUEL POLLARD 1864年4月20日,出生于英国康沃尔一个小镇。幼时家境清寒,数度失学,深尝求学艰辛。 1876年,进入希博尔公学。 1879年,在牛津地区会考中获最优秀成绩。 1881年,全英国家文官考试中,获第七名。在邮政储蓄银行任职。 1886年,决志做传道人。两袖清风带着圣经来到中国。 1905年,到石门坎。传道;创苗文;办学校;做教育;做公益;尽力维护花苗贫民利益。因触犯彝族土目及汉官利益,遭土目地主的嫉恨,屡次遭到谋杀毒打几乎丧命。历史书上的著名云南教案便与柏格理有关。但柏格理绝不计仇,赢得彝族信任。 柏格理以他的人格魅力带领石门坎地区95%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 1915年,石门坎爆发伤寒。死无数。许多患了伤寒的孩子连家长都抛弃不敢照顾。柏格理和妻子拒绝亲友邀劝回英的请求,坚持留在石门坎照顾患伤寒的学生们。并将有限的预防的药品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1915年9月15日,柏格理感染伤寒去世。 柏格理去世时,数千苗民从各村寨奔波跋涉赶来,自发捐钱为柏格理厚葬。 在柏格理的祖国和欧洲,柏格理被视作“圣人”得到尊敬和崇拜。 上世纪欧洲五大著名传教士,柏格理名列其中。 1950年后,石门坎被视为“小香港”而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阵地。 柏格理及其后任传教士们在石门坎的一切工作被视作“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而被坚决否定,否定到底,甚至否定至今。 柏格理墓被挖并抛尸荒山。(但被苗民们连夜摸走) 没收苗文圣经并集中焚烧。 拆毁教堂,镇压基督徒。 邓小平后,恢复信仰自由,石门坎恢复教堂礼拜。 柏格理墓得已重修。 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顾虑似乎在石门坎根深蒂固,不经意间流于言表。 “基督徒柏格理”在石门坎,仍是个避之唯恐不及的名字...... 1915年9月15日, 一个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三十年扎根中国最艰苦落后的底层农村山寨, 将他的一生都交给了为中国贫民改善生活追求幸福的行动, 最后为照顾中国儿童献出了他的生命。 这样一个伟大的基督徒,不值得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深深地致敬吗? 请记住这个名字 SAMUEL POLLARD 柏格理 请记住石门坎精神:爱人如已;尽心尽力尽责做实事; 谨以此文纪念柏格理牧师逝世92周年! 致敬柏牧师! 致敬所有以爱的行动演绎着石门坎精神的人民!! 写在最后的话: 贵阳上层流传以下三则内参,相关石门坎: 胡锦涛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了解到石门坎和柏格理事迹,曾非常感动给以很高评价并提出到石门坎看看。因道路艰险,只到威宁。 胡锦涛到中央后,曾嘱某续任贵州省委书记说,你去石门坎看看。因进石门坎道路艰险,该书记只到威宁。 2005年9月4日,时贵州省委书记来到石门坎,当天两次唁访柏格理墓。但未见任何官方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