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旧照
前往石门做礼拜的苗族信徒
柏格理与苗、彝、汉族小孩在一起
为苗族小孩种牛痘的外国友人
1926年前的石门坎远眺(张道惠摄)
“他们聚起来,伤感的和我道别。”照片来自《徒步穿越中国》一书。作者丁格尔是伯格理的朋友。我很心疼照片里的女孩子们。她们羞涩纯真,连镜头都不敢看。我禁不住去想象她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前排戴大草帽的是伯格理
一百多年前黔西北偏远地区的苗寨。丁格尔和伯格理在这里和他们度过了两天愉快的时光。我们苗族人天性单纯平和,情感浪漫细腻,懂得感恩
一个母亲和孩子们。这样的照片总是让所有的语言和文字显得苍白无力。只希望我们苗族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王树德传教士在石门坎与大花苗教会基督徒,1936年
苗文圣经《路加福音》
90年前的石门坎少女
1928年的石门坎---学校、教堂和村庄。村庄掩映在最上部的树丛中,下方依次为教堂、学校、学生宿舍等。甘铎理牧师(Rev.R.Eendall)的女儿艾莉森.路易斯女士(Mrs.Alison Lewis)说:“张道惠牧师的家在左边的树木当中(位置较高的建筑)。那些都是张牧师种的水果树。引进的第一批土豆就种在房子下方的土地上。在这块土地上,前5年收获的小土豆都不让人吃,一直到有了足够的土豆种子给农民们去种植以收获土豆种子和土豆来过冬。”
传教士
从东向西看去的石门坎,大山的后面是昭通。1905年石门坎全貌
民国初期的石门坎及穿披毡、花衣的苗族老人
苗族妇女
在体育场上的苗族妇女和少女
寻甸苗族妇女张荣美
初期信教的镇雄威信苗族(白苗支)妇女
二十世纪30年代冬季的石门坎
在东川传教的苗族牧师李正文一家,照于东川
纺织毛线的苗族妇女
演奏竹笛的苗族青年
帮人赶毡(制毡)回来的苗族夫妇
百年前的一位苗家母亲和她的孩子们。角形的发式是已婚妇女的象征,它将一直保持到去世。
寻甸撒米罗海嘎彝族妇女
青年时代的塞缪尔·柏格理 (Rev. Samuel Pollard 1864---1915 ).1887年柏格
理与邰慕廉来到中国,先到安庆习汉语,1888年溯长江而上,经重庆到达他俩的服务地---云南昭通。此照摄于1894年第一次返回英国休假时。
塞缪尔·柏格理和他的夫人埃玛·韩素音。他们于1891年在重庆结婚。1894年长子塞姆·柏格理在昭通出生,他们都身着中式服装,使用着中式的家具。看得出,为了溶入中国文化,柏格理几乎改变了他自身除容貌之外的一切。
身着苗装的柏格理吹着芦笙,与部分早期的苗族寻访者在一起。
这是1910年石门坎小学最早举办的运动会。柏格里有意把运动会的时间选在端午这一天,显然是出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此后,这样的运动会每年都要援例举行。除了石门坎学校的师生,运动会还邀请周边学校乃至云南昭通、彝良等云贵边界地区学校的师生参加。当地官人被邀请前来观看队列仪式、体育比赛,并为获奖者颁发证书。(柏格理摄)
足球场
游泳池
1905年石门坎街道一角
层层石阶有如一道窄窄的“石门”迈过它前面就是一片新的天地。这是1908年的石门坎 (Rev.harry parsons张道惠摄)
1926年大雪中的石门坎。Rev.harryparsons 张道惠摄
百年前的苗族姑娘和她们的服饰。最右边的姑娘在读《圣经》。
柏格理 (右)与邰慕廉这一对老搭挡,于1886年一起来到中国,以一起走进石门坎,在这里结下了他们生死相依的情谊。邰慕廉曾在昭通染上可怕的伤寒,经柏格理悉心照料而康复。柏格理后来重蹈好友的覆辙却没有如此一幸运。在他临终前,邰慕廉一直守候在他身边。这是两人1909年在石门坎的合影
1904 年,不断有贵州苗族寻访者千里迢迢到云南昭通基督教教堂寻访“爱稣”,有时,“一天之中竟来了几百近千人”。这是由柏格理亲自摄下的一个场景
柏格理和苗民在一起时,穿的是苗族粗麻布衣、带的是斗篷、披的是蓑衣、穿的是草鞋、说的是苗话。
石门坎的幼儿园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了集体的快乐。摄于1948年 (Rev.charlessteele摄)
酗酒和吸食鸦片,曾是苗、彝汉子们最难摆脱的两大痼疾。帮助他们克服这两大顽症也是柏格理工作的一部分。照片上的男人们就是他获得成功的部分的证明人,所以他特意为这些获得新生的信徒们拍下了这张照片。
身着苗族服装的威廉·王树德牧师(Rev.William H.Hudspeth)。他是怀着对信徒的虔诚,对柏格理的仰慕,于1910年来到石门坎的。1915年石门坎流行伤寒,王树德受到感染后。在柏格理的救治和照料下得以康复,而柏格理却不幸被传染,于1915年9月16日病故。此后,王树德成为柏格理的继承人。著有《石门坎与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