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坡坎光华小学的创办经过 熊宗盛
基督教会办的牛坡坎光华小学,开始于一九二一年春节,当时并没有教室,乃由传教士王正科,黄司提反会同当地苗民熊真发、熊玉兴商讨决定:一面借用熊真发住房的堂房一间,先行招生开学;一面筹划修建新的校舍。得到好义人士熊玉兴乐捐出国地作为校基。采取“教办民助”的方式,就是由教会出修建经费,群众则出工出料。经过共同努力,学校即于一九二三年修建完毕。全体师生就由熊真发家迁移到牛坡坎的新校舍,正式挂出“牛坡坎光华小学”的校牌。“光华”二字是从石门坎光华学校援引而来的。
那时,牛坡坎光华小学的学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前段埋藏的初小毕业生,要读高小,必须到石门坎的光华小学。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并且要自带口粮,故到石门坎升学,感到非常困难。根据学校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进一步筹办高小班。经过几年的上下努力,于一九三二年把教室修建完成。又继续修建学生宿舍和伙食厨房,均相继竣工,牛坡坎光华小学的高小班,正式办起来了。成为川联区的中心小学。第一任校长是杨明清(镇雄罗坎人),他先后任过牛皮坎的教职任务。另有熊信榜、熊信元、熊真荣、熊真海均任过校长之职。这些教师都非常尽职。由于办学形式新颖,教学质量较高,教职员工在工作上都能切实负责,深受广大苗民欢迎。那时的人都称赞牛坡坎已成为“小石门坎”。从第四、五班以后的毕业生,就不用去石门坎高小读书了。 学校的师资,不论高小、初小都是由石门坎派来的。直到这里培养出能够胜任教学的教师,石门坎才少派人来了。在那段青黄不接的时期,石门坎先后派来的教师,计有王正科、张文明、张洪发、朱信元、张流芳、杨荣新、李久清、王正明、王德昭、陶开福、吴英、李正帮、吴忠烈、王正兴等十余人,任职时间,长短不等。有的连家属都携带来。 为了把教会学校办得更好,石门坎除派遣教师之外,每年都要拨发一定经费,以作学校开支。每年有不少的中外籍牧师亲临学校视察检查工作。可见他们对牛坡坎光华小学是非常重视。当他们来到教室,学生都起立欢迎。他们到来后,教会和学校,连同当地的群众,都要组织迎接,开联欢会欢迎;离别时,还要整队欢送。所以来视察的牧师,无不高高兴兴地转去为学校这些好话。欢迎会上的节目,有演新戏、民族歌舞,放“土电影”等。每逢做礼拜二,更是非常热闹。学校的卫生,也是搞得很好,不论是教室、宿舍,或是院坝、走道,包括周围的环境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此外,在学校天井里,以及接近教室的地方,设置有若干花台。栽有鸡冠花、菊花、桂花、松柏等。人到其间,赏心悦目。学校教育学生要讲文明、爱科学、爱祖国、爱民族……尔后,又购有留声机、风琴、煤汽灯等。这些东西那时为群众所罕见,对学生和家长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般的人到了牛坡坎,好像进了另一个世界。 牛坡坎小学顿时名闻遐迩,来读书的人,由牛坡坎到全县各地的苗寨,甚至珙县、筠连、奕良、镇雄都有各族学生来。 课程的设置:除与其它正规学校一样外,还增设英文和苗文。礼拜一早晨,举行朝会,读《总理遗嘱》(孙中山先生)。学校的管理,更是非常严格,教师每天都要向学生训话,学习作业完不成,要留在教室里不准吃饭,有违反校规,调皮捣蛋的人,要实行体罚,所有这些,保证了学校有良好的校风。在体育运动上,有篮球、乒乓球、单杠、双杠、跳高、跳远、秋千、爬杆、翘板等。一年中还举办两次旅行,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在保健上,每年要种牛痘,预防天花。以上这些,都是当时的公办学校所办不到的。因而牛坡坎的光华小学,驰名于滇川黔的交界一带。 学校的组织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总揽学校行政。另设有一个执事会,推选当地热心办学的群众及负有名望的人士组成。其职责是帮助管理学校和促进教会的活动。任过执事的人有:熊真发、熊玉兴、熊真友、熊真学、熊化愚、马明聪、韩银斌、李文通、李兴华、李兴朝、杨兴高和王正如等。他们每年要开一次年会,汇报总结一年的工作,布置下年的任务。 学校和教会在我县和邻县苗族村寨迅速发展。从一九一九年,到接近解放的三十年间,整个川联区共发展有二十多所教堂和学校。如天池、熊孔、墨黑、革漏、簸火、石甲子、几子坑、喇叭湾、菜坝、发达、李子坝、天生桥、猪宗海、放马坝、岩洞脚、杉木溪、王武寨、洛表、五溪、拉木冲、土老地、长岩方、下马其、陶家寨、鲁班山、安约沟、丘家山、艾家坪等二十多个村寨,都开办起教堂,每个教堂,又都办起一所学校。牛坡坎小学成为总的中心小学。四十年代后,川联区又分为两个,增加王武寨联区,同时已增办了高小,成为四川各教堂和学校的中心。 牛坡坎光华小学,自一九二一年创办以来,到一九五零年解放为止,三十年中,共培养初小生一千余人,高小生四五百人,其升入初中二、三十人,高中十余人。这些人中,解放后一部份参加了工作,对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解放后,牛坡坎光华小学为人民政府接管,成为我县的第一所民族小学,这就是牛坡坎光华小学创办的经过。
基督教在威信苗族地区的史略 熊宗盛 兹就个人所知,谈一谈基督教在威信苗族地区的发展情况,要了解基督教在我县苗族地区的发展情况,首先,还得从威宁石门坎说起。 一、基督教是怎样传入滇、黔、川交界一带苗族地区的 基督教是在十九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发展。二十世纪初叶,基督教开始传入滇、黔、川交界一带的苗族地我。基督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一世纪,产生于亚细亚西部,奉耶稣为救世主。公元四世纪,成为罗成帝国的国教。公元十一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又陆续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的教派,合称新教。在我国所传的教,多指的是新教。基督教传入我国后,又分为很多支派,如:循道公会,内地会,安息会等。传入滇东北、黔西北、川南邻近各县苗族地区的基督教,主要是循道公会,其次还有内地会。传入昭通、石门坎和威信的,都属于循道公会,是由英国人主持的。 一八八七年以前,曾有两个传教士到过昭通传教,后返回英国去了。一八八七年以后,英国另来一个传教士,名柏格里(Baeaide)的,同来的还有一个邹慕廉(S·poccatdl)。他们吸取前者的教训,到上海后,先到安徽的安庆市学习汉语,安上假发(辫),穿上汉装,复沿江而上,转回昭通,在集贤街居住下来,开始传教工作。他们利用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有恃无恐地与上层人士接触,信教的人便逐渐增多,且多为知识分子。柏借此机会,又请人继续教他学习汉语汉文,自己则教授英文英语和简单的科学常识。由此,柏格里在昭通扎下了根。与此同时,美国的另一个传教土党居仁(Thcmis),也到贵州安顺地区传教(称为内地会),贵州威宁一带的一些苗族(花苗),经往安顺接头,且加入了基督教。但因威宁离安顺太远,往来很不方便。党居仁就给他们一个介绍信,叫他们回昭通找柏格里。 一九O四年,威宁苗族李马太,罗大以理及两个姓王的,持党居仁的介绍信,是年七月份,来昭通找到了柏格里。柏格里见苗族忠诚老实,艰苦朴素,表示同情和喜爱。且有党居仁的介绍,柏对他们当即表示欢迎,这消息很快传遍了昭通。以后又有几个苗族,到昭通会见柏格里,要求入教。还有其他的一些苗族也到昭通做礼拜。此后,要求入教的人(大多数属苗族)越来越多。为了到苗族地区传教的方便,柏请杨雅各教他的苗语,不久,学会了一般的日常用语。随后,柏格里亲自穿上苗族衣服,从昭通出发,到贵州威宁石门坎,开展传教工作。他用苗语对苗族说话,宣传教会宗旨,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他说:“基督教的博爱,视人类皆为天父之子女,视各民族皆如兄弟。你们这些弱小民族信仰基督教,就可以翻身,可以得到平等,就可以得“救”。我们传教士到这里传教,就是为了拯救久为奴隶的花苗民族,有如摩西救出为奴隶于埃及之以色列民族一样。柏格里为发展教会势力之需要,对些阻止苗族入教的土目、地主,给以一定的抨击,为入教苗族撑腰。这样做,对当时处于受压迫、受剥削,没有政治地位的苗民,不能不感到都会的好处和“温暖”。石门坎一带信教的苗民,就越来越多了。 柏格里知道,苗族群众不通汉语,不懂汉文,乃是在苗族地区传教的最大障碍。所以,他与苗族的一些知识分子研究,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创造出一种苗文,有来翻译圣经。圣经翻译成后,经过若干次修改,乃于一九一五年送去日本印刷出版。这一苗文的创造,对提高苗族文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教会的迅速发展,柏格里又在当地苗族中,培养了两批二十多名传教人员。基督教会,在几年之内,很快波及云、贵、川三省的七、八个县的广大苗族地区。据统计:到四十年代,以石门坎为中心的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的石川分教区,已发展教堂五十余所,教徒六万余人。石川分教区的“石”字,指贵州威宁的石门坎苗族;“川”字,指的是四川的苗族。 石川分教区,下设石门坎(威宁)、大坪子(永善)、长海子、扎西(威信)、拖姑煤(彝良)、芦茅寨、咪咡沟(彝良)、天生桥(大关)、绿家营(威宁)等九个联区。后发展到十一个联区。每个联区下设若干教堂。每个分教区办一所中学,每个联区办一所中心小学,每个教堂办一所初小。扎西联区又称川联区,联区所在地设在威信牛坡坎。后又分为两个联区,牛坡坎和王武寨联区(珙县)。 二、基督教在我县苗族地区的活动 威信苗族自称[hmongh(蒙)],人称白苗,基督教时期称川苗。操苗语——川、黔、滇方言,[第一次方言(西部方言)]。这个方言的苗族,分布很广,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昭通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是他们居住较多的地区。其次,国外的苗族,多数是说此方言。因此,威信周围各县的苗族语言、文字、风俗和习惯,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与昭通、威宁的苗族(花苗),略有出入。 据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林名均所著《川苗概况》上说:白苗大概以熟纱麻布为衣,因其多居四川境内,故又名川苗,不过川苗也不全在四川。一部份散居于云南东北之镇雄、彝良、绥江、大关、盐津、永善和威信等县。其在川者,分布于川南的高、珙、兴文、长宁和筠连等县。 苗族因多住于高山贫瘠之地,出产不丰,故生活异常困难。他们的居住,多是结茅为屋,少用砖瓦。每聚十余户,或几十家,自成一个村落。他们食的则以荞麦、玉米、洋芋为主要食品。遇有婚丧大故,方得宰杀猪羊。有暇则出外猎取野兽,作为补助食物。他们的性情:节俭、勤劳、耐苦,且勇敢善战。他们酷爱音乐、歌舞。善吹芦笙或弹弄铜片所制口琴。并以木叶为哨。丧葬则邀约多人,聚而跳舞。衣着服饰,惟妇女则与汉人服装不同,上衣下裙,均系自制,或刺绣,或腊染,有的还用各种颜色之布,缝制而成,甚是美观。 基督教传入我县,是一九O四年,柏格里到威宁石门坎传教,办学校,办医院,办“慈善”事业以后,博得苗民的喜爱,教会的势力,逐步向川滇方面发展。一九一四年,英籍牧师王树德和苗族王基徒、杨雅各三人,由石门坎出发,当日宿龙街子,次日到奎香,三日宿林口,到镇雄的放马坝和猪宗海,寻找苗族聚居的地方。但这里的苗族语言与花苗有所差异,王等与他们接触困难,遂又转回石门坎去了。又到一九一六年,传教士张约翰去猪宗海,朱堂去放马坝,即有杨永恒首先入教,不久熊朝方也信教了。另有王有六到兰木冲传教。接着又到四川筠连的鲁班山,长岩方以及很多地方,包括云南的威信和四川珙县的一些地方传教,这些地方也有不少的人信教了。朱堂与熊朝方到达镇雄的李子坝(罗坎),抵五溪,转木海堂。王正科则直到扎西传教。所以,以上各地在一二年之内,即普遍的信仰福音,而且极为热心。根据上述到川苗地区传教,是从一九一四年开始的。一九一六年初,基督教势力,即已深入到镇雄、彝良、筠连、威信的川苗地区,但那时信教的人较少,还不够普遍。 至于教会传入我县牛坡坎的过程,先是从石门坎传到镇雄猪宗海,又从猪宗海传到五眼洞和李子坝,再从李子坝传到威信牛坡坎。一九二O年前后,熊真益与熊绍培去镇雄发达学皮匠,听说李子坝做礼拜很热闹,他们就去李子坝熊家看望。听后,觉得尚有道理。传教士王正科是苗族(花苗),甚了解威信的情况,又在两位姓熊的引导下,王正科就来牛坡坎开展传教工作。接着黄司提反,熊马可及王有六等人,先后来到牛坡坎传教,得到当地苗民的欢迎。 为了使教会扎下根子,根据柏格里在石门坎的经验,第一件事,就是开办学校。牛坡坎光华小学创办经过和发展情况,另专题发表。教会自一九一九年传入威信牛坡坎后,很快得到发展,到一九四九年,三十年间,川联区已发展到二十多个教堂。牛坡欠成为基督教在鸡鸣三省的中心。解放后,由于形势变化,老教徒自然淘汰,基督教停止活动。这就是基督教在我县苗族地区的史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