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凌晨,石门光华小学的骄子、石门初级中学的创始人、滇黔川交界山区的一位英杰,大花苗民众的自然领袖朱焕章校长在贵阳黔灵山含冤辞世。

今天,二千零八年九月的第十天,这位被历史错待了的穷苦民众的师长,终于回到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地方——石门坎,使我们得以宽慰。

朱校长,公元一九〇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出生于威宁三道坡一户苗族农家,由住金家塆子的继祖父继祖母将他养育并送入石门光华小学上学。他得到柏格理牧师的教诲,在王树德牧师的资助下,完成中学学业。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八月,他被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选派到成都上大学。一九三五年六月,他从成都华西大学教育系毕业,取得教育学学士学位,成为大花苗史上获此学位的第一人。

朱校长返回石门坎后的业绩,存留于滇黔川边区与他同时代的民众心中,并且早已被许多学者著书赞颂,他的成就也已被友人及学生传扬于各地和撰刻于碑,他的行迹再次成为新世代人们的效法榜样。

朱焕章校长在石门坎担任学校领导人的十五年中,做了许许多多众人以为美的事。虽然由于人变时迁,现在我们已无从一一计数,但是,有三件大事,那将是永远不会泯灭的。

一、在社会动荡、匪患猖獗、灾荒不断、生存艰难的年代,在民族杂居、交通闭塞的高寒贫困山区,在没有政府分文投入的情况下,在柏格理牧师开办起来的石门光华小学的基础上,他创办并维持了私立石门初级中学,全面开展基础文化教育,使石门坎变成了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二、他走遍滇黔川三省交界区的苗民村寨,推行平民教育,使当时三分之二的青壮年大花苗民,都能通读《苗民夜课读本》和使用石门坎苗文,让大多数成年苗民脱离了汉文盲、苗文盲。三十年前,四川筠连的大花苗老人谈到朱校长亲临村寨帮助他们建立平民夜校时,仍然记忆犹新;对朱校长的逝去,他们泣不成声。

三、他最爱人、最能感化人说服人,他尽可能多地联合一切平等对待山区民众的人士,借助他们的帮助,促进石门坎地区文化教育和其他事业的发展,以至他的同事和朋友感慨:“没有朱焕章校长,就没有石门坎辉煌”。他使石门坎赢得了民众、赢得了各界人士、赢得了政府有识官员,人们敬重他。有人训子道:“在你的人生路上可以忘记别的什么字,但永远不可以忘记三个字——朱焕章”。在朱校长的率领下,石门坎联区的学校不论地域、不论出身门第、不论宗教信仰、不论民族、不论贫富、不论男女、不论年龄长幼,只要是为求学而来的,都一律平等相待,凡寻求知识的就要给予。从而使山区各民族儿女得到教育成长。他的学生赞佩道:“朱校长待人诚恳,爱生如子。他德高望重、才学横溢、治学严谨、业绩卓著。他不仅是苗胞的脊梁,而且是云贵川边区各民族贫苦民众的导路塔灯。他留下的治学理念对今天仍有指导价值。”在朱校长的垂范下,石门坎苗区的行政教会学校各方,廉洁奉公,在本地的大事要事上,他们不分彼此,齐心协力,使石门坎地区的风貌逐渐发生了惊人的改变。朱校长用自身的行动,完整的诠释了“力到此疆树边黎,服膺主义臻大同”的美好理念。

朱校长不为名不为利,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滇东北方言的苗族人民。

一九五O年,一位带着一连战士来调查石门坎地区情势的解放军首长,到石门坎四个月后,去拜访了朱校长。一见面,他就说:“对不起朱校长,我的拜访来迟了。几个月来我们所到之处,方圆七十里的范围,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你,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你。从民众的赞谈中,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共产党在这个地区想做但还没有做的事,你已经做了”。这位人民解放军的干部对朱焕章校长做了如实的评价。

只可惜,后来由于引者们的过虑,使历史的天平出现了误倾,让朱校长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但无论天平如何摆动,光,始终是光。朱校长在石门坎的业绩如春临大地,似日照众人,仍永存民间。

今天朱校长回到石门坎了。他是石门坎的魂,他是大花苗的魂。

让我们以朱焕章校长作榜样,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建设好我们的家园,为构建和谐、民主、文明、幸福的小康社会,尽我们的全部力量。

 

朱焕章精神永存!



执友 娄发文
学生 朱艾光
同事和执友子女 王文宪
部署随员的子女 藏礼柯
二〇〇八年九月一日至三日商讨于安顺和昆明
二〇〇八年九月四日在昆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