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石门坎——石门文集

百年邱家山

——四川省第一个苗族学校的故事

温 涛


在宜宾市最南面的筠连县高坪苗族乡,乡里的西南角是麻园村,村里有一个邱家组,它得名于境内巍峨挺拔的邱家山。20161月,邱家组居住的48215人,全是苗族。

高坪,以其地处高山中的坝子而得名。以前,高坪富饶的坝区内居住的全是汉族,而环绕坝区贫瘠的群山上,居住着的才主要是苗族。邱家山,据传最早是一户姓邱的汉族在此开垦种地,后来由于条件太艰苦而迁走了,再后来从盐津等地的一些苗族迁入,这里逐渐成了苗族的聚居区。以往,苗族同胞在此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采摘狩猎,过着原始艰苦的生活,全寨由没有一个识字者。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邱家山都是一个落后的地方。今天,我们要报道的是这一落后地方小学教育不平凡的过去,和世纪之交前后的现在,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

 

公元191412月的一天,邱家山苗寨外来了4个奇怪的男人,他们穿着与当地苗族不一样的服装,白色的披肩,披肩上绣有红色的花纹。他们说话有一半能听懂,而另一半听起来就似懂非懂了。

柏格理(戴斗篷者)和苗族人民在一起

更奇怪的是,其中还有两个男人是高鼻梁、凹眼眶,高高的个子,偶尔冒出两句话,既不是苗语,也不是汉语,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到邱家山来做什么?

寨子里见过些世面的艾细成同他们交谈后,才对寨子里的人说:这4个老师是从贵州石门坎来的,其中两位高鼻梁、凹眼眶的是英国人,年龄大点是柏格理牧师,年轻点是王树德牧师;另外的两位也是我们苗族,只是他们披着一张白底红色花纹的护肩,人们把他们叫做“花苗”;他们的名字叫杨雅国、王胜模;他们到邱家山来,是要传播基督福音和开办学校,拯救苗族人的。

柏格理和苗彝汉学生在一起

在邱家山的日子里,柏格理等人同当地苗族同吃、同住,用苗语向大家讲授基督福音和要读书的好处,还说了要准备在邱家山办一所学校,教苗族人识字,不收大家的钱。听到这里,艾细成的叔父艾红星(两家人同屋居住)立即说:“柏牧师,只要你们到这里办学校,我就把家里的堂屋腾出来做教室,叫全寨的年轻人都来上学!读了书,以后我们到落木祥(今高坪)、落木柔(今大雪山镇)赶场,就不会被欺负。”

三天后,柏格理等人准备离开了邱家山,当晚,艾细成特地杀了一只羊子,办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款待柏格理一行。第二天一早临行时,柏格理和艾红星、艾细成等约定:明年一定到邱家山来办一所学校。

1914年时的邱家山苗寨

转眼第二年,直到年底,却没有了柏格理的身影,艾红星、艾细成多方打听,却一直没有了消息。

到了第四个年头,也就是1917年的8月,邱家山来了4个人,他们自我介绍说:他们分别叫王正科、熊马可、黄斯提反、王友陆,是云南昭通、彝良等地苗族,都在贵州石门坎读过书,这次来为了履行柏格理牧师以往的承诺,开办邱家山光华小学。谈到柏格理牧师,四个人说话有点哽咽,眼眶里流出了泪水,他们说道:从邱家山回去后的第二年9月,石门坎一带爆发了严重的伤寒病,柏格理为救治苗族学生被感染,但他将最后一支青霉素让给了一个染上伤寒病送来救治的苗族女生,柏格理发病时无药可治,不幸去世了……寨子里的人无不悲痛掉泪。

苗族布道员杨雅国(右)、王胜模(中)

办学很快提上了日程,艾红星将堂屋腾了出来做教室,并动员寨子里人们赶制了十几张桌凳。堂屋的后面临时搭建了一间小草房作伙房,由寨子里的刘玉清老人为学生们做饭。

191798日上午,农历七月二十二日,邱家山光华小学开校了。不宽的堂屋中间,坐着二十多名苗族学生,年龄大的已满过二十岁,年龄小的只有八九岁,学生主要是邱家山苗寨的,其余的来自格蔸坝、红春坝、李家湾等苗族聚居地区。堂屋的右面放着一块黑板,王正科老师为学生们上了一堂课。房子外聚集着邱家山苗寨的人们,来看学校上课的稀奇事。快中午了,刘玉清老人为学生们热好了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饭菜。第二天,王正科等人说是基督教的礼拜日,又带领大家作了礼拜。

邱家山光华小学的创办者之一—彝良苗族王正科(右)

191798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邱家山光华小学开始上课了,它的开办既没有县里和乡里的补助,更没有官绅前来道贺,除了朗朗的读书声,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但又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这一天开启了四川苗族早期学校教育的历史,标志着四川苗区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教育学校,也是第一所采用苗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学校,从此诞生了。

 

邱家山光华小学成立了,它采用了苗族和汉语双语教学,教材选用中华民国政府的统编教材,教师由石门坎教会统一指派,每周一到周六上课半天,星期日上午不上课,但要在一起做礼拜。学生每期要交4升左右的包谷,作为教师的口粮,太穷的也可不交。学生通常有20余人,到了1924年,全校学生增加到了60多人,小小的堂屋容纳不下,于是,石门坎教会又在距邱家山以东十五华里的红春坝另建了一所光华小学,将红春坝、格蔸坝方向的学生,分流到该校读书。

邱家山光华小学遗物

19294月,邱家山光华小学的门外来了一个小姑娘,她就是艾细成的女儿艾新秀,由于将房子让出来做了学校,艾红星、艾细成一家已搬到房子外面,搭了一个小偏房居住。艾新秀很快就被教室里朗朗读书声吸引,读书,竟然是这样有趣的事!不过,她又发觉,读书的学生为何全是男的?

上世纪30年的四川苗族

一会儿,艾新秀回到了家里,向宠爱她的爷爷、奶奶说:“我要读书!”,爷爷一听,便笑了:“自古读书都是男的,哪有女的读书? 算了吧,带好你弟弟就行了”,奶奶也说:“女孩子家,把刺绣、蜡染学好,以后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读书有啥用?”艾新秀一听,就哭了起来“我就是要读书!”“女孩子,读啥子书?不行!”爷爷也火了。艾新秀回自己房间,一连两天不吃饭。

这一下,奶奶慌了,说服爷爷后,对艾新秀说:“孙女,我们全家同意你读书了,今天我们就拿四升包谷,给学校送去,作你这一期的学费,不过有两个条件,第一你要把弟弟带好,第二你的成绩不能靠后哟,如果靠后,下期就不能读了”艾新秀一听,眼睛一亮,说:“要得!”

1946年在昭通求学的艾新秀(右)、艾新华(左)、艾新荣(中)三姐弟

于是第二天,邱家山光华小学教室里第一排坐着了唯一的一个女学生,有时,她还带着一个三岁的弟弟艾新华前来听课。每一堂课,她都认真地听着,到了期末,她的成绩排在了全校36名学生的中间,到了下一期,她居然成了全班的第一名。连教书的杨国治老师都说:“上帝啊,这个姑娘不简单!”

由于家境贫困,外出躲高利贷,1933年,艾新秀全家迁到了彝良县庙坝乡油菜坝(今属盐津),此间,艾新秀继续在当地的长岩方光华小学读书。因成绩优异,1935年秋,艾新秀被选拔到云南省昭通国立二中附小读高小,并在昭通国立二中读完了中学。1940年秋,20岁的艾新秀被石门坎教会派到珙县五同岩光华小学任教,成为了四川苗族的第一位女教师。1942年秋又被选拨到了贵州省石门坎光华小学总部任教,在此期间,艾新秀认识了从云南省威信县牛坡坎来的苗族熊真海,两个有着相同的求学经历,立即碰出了爱情的火花。19488月,熊真海被石门坎教会委任为牛坡坎联区(当时管辖威信、镇雄、珙县、筠连一带的光华小学)的联区长,并兼任牛坡坎光华小学的校长,艾新秀随着熊真海前往云南省威信县,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当时也被称为苗族新式婚姻家庭。

1949年4月,艾新秀(左)在云南威信牛坡坎光华小学教书时和她的学生们

新中国成立后,熊真海、艾新秀夫妇继续从事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熊真海在1956年被选为云南省政协委员,并在19846月当选为威信县政协副主席;艾新秀老师教出的不少学生成为苗族的知识分子,其中副县级以上到正厅级的干部就达30人。

 

邱家山光华小学建立后,学生们来自周边苗族地区,年龄最大的有三十多岁,而其中年龄最小的,就是艾新秀的弟弟艾新华。

艾新秀在读书中,时常抱着两岁的弟弟坐在头排一起上课。不想这个两岁的弟弟在课堂上还不怎么哭闹,还时常伸着脑袋,好象在认真听着课。到了1932年,艾新华五岁了,正式进入了邱家山光华小学读书,成了学校里最小的一名学生。

1954年在西南民族学院深造时的艾新华,也许是为了纪念在光华小学求学的经历,艾新华分别着苗装和干部装照了两张像,并合成在了一起。

可惜时间不长,在邱家山光华小学读书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躲债,艾新华随父母、姐姐迁到了时云南省彝良县庙坝乡油菜坝,艾新华继续在那里的长岩方光华小学就读,1937年,艾新华转到了新创办的鲁班山光华小学就读。1940秋初小毕业后到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光华小学读高小。1942秋,免试直接升入石门坎边疆中学第一班,因距家250多公里路,往返费用大,1年后辍学。1944秋,复考入云南昭通私立明诚中学21班,三年后高中毕业,到珙县王家乡麻园光华小学教书。1948年曾在高县吉祥乡(今筠连县高坪苗族乡)李家湾光华小学任教一期。进入1949年,国民党统治面临崩溃,地方匪患时起,社会动荡,教会组织受到冲击,教会学校中断停办。艾新华随家人迁至筠连县晏家坪,之后再迁回老家邱家山。

1950年夏秋,解放军部队和政府工作队到了吉祥乡,随即开展全面查田定产、计征粮税工作。艾新华由于是当地少有的苗族第一代知识分子,被选拔为村文书、村农会主席。l951年初,24岁的艾新华被选为吉祥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同年7月调高县民政科工作。1952年夏秋之交,担任高县第七区(治蒿坝)区长。19538月,随行政区划调整继续担任筠连县第六区(即原高县第七区)区长,1955年秋,在筠连县政府民政科任科长。195612月,当选为筠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56年,刚当选为筠连县副县长的艾新华

艾新华在副县长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先后分管农业、林业、水利、电力、文教卫生、体育、人武部工作,同时担任过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期间,19577月至19621月任政协筠连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常委;19621月至1984年连任政协筠连县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844月至19901月,连任筠连县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1年退休。

艾新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在努力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亲自主持过苗族的花山节和修改对歌歌词。在光华小学的求学经历,艾新华也十分看重,早在1957年,他就把自己当年读过的一本教材——《川苗福音诗》捐赠给县档案馆保存。2009年,《川苗福音诗》被重新发现,成为研究四川苗族早期教育和基督教在四川苗区活动的重要文献。

《川苗福音诗》的内文,文字是柏格理发明的苗文,现称“老苗文”

不过到了后来,由于极左思潮把外国传教士当作“文化侵略者和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帮凶”,艾新秀、艾新华姐弟们在填写个人简历中不得不隐去了曾在石门坎基督教会光华小学就读的经历,将求学的学校填写成了“邱家山私立小学”、“长岩方私立小学”等字样,为本文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增加了一些考证了的困难。

邱家山光华小学当年使用过的教材—《川苗福音诗》,现已成为研究四川苗族的重要文献和筠连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艾新华的堂弟艾新荣(邱家山光华小学创建者之一艾红星之孙),当年也是在其堂姐艾新秀的带领下,先后就读于邱家山、石门坎光华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被保送入贵州民族学院苗语文培训班学习,参与了新苗文的制定工作,并先后在筠连县的民族地区小学担任校长,晚年著有《筠连苗族文化》一书。山高路险的邱家山,有了光华小学,有了源自石门坎的苗族早期教育,走出了苗族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接管了邱家山光华小学,将其改建为民族小学。后来随着教学点的调整,邱家山小学改为了麻园村的小学,但学校名称没有按村小的惯例改为麻园村小学,而仍然叫邱家小学。于是,邱家小学成了筠连全县唯一的不以所在村而以所在组命名的小学,成了全县唯一的设在村民组里的小学,后来又成了全县唯一还保留苗语、汉语双语教学的小学。教育整个布局的变化,地势偏避的邱家小学的规模始终没有扩大,1917年建校时有20多名学生,到现在也还是只有20多名学生。在前几年撤并村小的风潮中,邱家小学得以保留下来,这很大程度上还缘于邱家小学的唯一教师——刘云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邱家山苗族母子

19755月,刘云开出生于邱家山苗寨,出生后两个多月不幸被摔伤,留下了终生残废,成年后身高不足1.4米。1995年,家庭贫困的刘云开从高中辍学回家,在邱家小学担任了代课教师。

当年的邱家小学在农户陶永强家的堂屋上课,全校只有一个班,16名学生多数年龄在6-8岁左右,只上小学一年级的课,和以往的邱家山光华小学几乎一样。代课的收入极其微薄,每月仅有45元工资,但刘云开老师勤奋地投入教学中,他既要教学生的语文、数学,也要教音乐、体育。因为邱家小学的学生都是苗族,从小接受的母语也是苗语,所以上课时既要说苗语,也要说汉语,刘云开边教边学,涉及到苗语部分自己编写教材。两三年后,刘云开老师的辛劳没有白费,邱家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受到上级和周边各苗族乡人民的好评。1996年,刘云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刘云开被评为宜宾市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被评为宜宾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筠连县十大杰出青年。

云开老师在教学

与此同时,邱家小学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经高坪苗族乡党委政府多方争取,在县委宣传部、教育局的支持下,20009月,邱家小学迁入了新建的砖混结构校舍,新校舍有两层楼、四间教室,还有两间辅助用房,学生从20多人增加到了60多人,班级从一个班增加到了三个班,教师增加了陶兴才、王俊真两人,全校由刘云开负责,邱家小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只有十多个学生的邱家小学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2004年,陶兴才、王俊真相继离开了学校。2005年,邱家小学又回到了只有一个班的状态,老师只剩下了一个刘云开。到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刘云开还是一名代课教师,始终没有转为正式编制的教师。

邱家小学现状

笔者在采访刘云开老师谈到邱家小学现状时,他的神情有点落莫。他说到:按照教育布点的要求,邱家小学早就列入要撤并的名单,也许是由于他的坚持,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刘云开老师说到:邱家小学是全县唯一的苗汉双语教学点,学生都是苗族,我主要教他们的是学汉语,学会汉语后,第二年级他们才好转入高坪苗族乡中心校学习,邱家小学如果没有了,不知道他们以后能否更好地融入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的宽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当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开创石门坎文化圈,开始重新评介以贵州石门坎为中心的光华小学教育系统。

石门坎,这个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西部小山村,地处乌蒙山腹地,平均海拔2400米,山势险要,春秋时节整日云雾缭绕,冬季雪厚尺许,异常寒冷。这个从物质角度观察近乎炼狱的地方,柏格理等传教士到来以后,在一个近乎蛮荒的小村落,带领苗族和周边川滇黔十多个县少数民族扫除文盲,勃兴教育,风云叱咤,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被称为海外天国

石门坎,它创制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它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也是第一所新式教育学校,它是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学。它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以及一批苗族知识分子。它是中国第一个倡导和实践双语教学的双语学校;中国近代开男女同校先河的学校。发育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管辖川滇黔地区120余所学校和机构,其中在筠连县境内,包括邱家山在内共有7所光华小学。

在关注石门坎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邱家山,为邱家小学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捐助。社会科学界也开始关注从邱家山源起的四川苗族早期教育,20127月, 社会学学者沈红教授就到筠连邱家山探访光华小学的往事。

邱家山苗族盛装欢迎沈红(右)博士、黄小玲教授(右二、川大教授)

沈红在邱家山光华小学旧址前,当年的学校已变成了一片玉米地

沈红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学者,长期致力于石门坎文化圈的研究。20127月,沈红教授首先来到邱家山,找到了当年邱家山光华小学创办者之一艾红星的孙子艾新权,以及已故艾新华的三女儿艾萍,寻访光华小学旧址。当年邱家山光华小学的茅屋校舍,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是一片玉米地,以及给人以五味杂陈的失落感。

2012年8月沈红(右)与刘云开(左)交谈

在同邱家小学的刘云开老师交谈中,沈红教授十分关心学校的教学情况,亲切询问了刘云开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此外,沈红在筠连县副县长王永红(女、苗)的陪同下,走访了银厂湾、格蔸坝、晏家坪等光华小学旧址,还看望了五个当年曾经在这些光华小学读过书的老人。由石门坎文化圈创立的四川苗族早期教育的历史痕迹让沈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邱家山时,她说到:“我还会再来的!”

2014年8月,沈红博士(左二)在筠连采访两位曾经在光华小学读过书的苗族老人

20141120日,在柏格理牧师到四川苗区传教办学校100周年之际,筠连县开始拍摄反映苗族早期教育的专题片《启蒙光华》,该片分为《发现:苗岭深处的光华小学》、《探访:从王武寨到牛坡坎》、《朝圣:说不完的石门坎》等三集,其中第一集着重拍摄了从邱家山源起的四川苗族早期教育。20157月,该片制作完成后公开播出。

2014年11月《启蒙光华》电视专题片在邱家山开始拍摄,苗装女主持人右边的玉米地即为当年邱家山光华小学旧址所在

《启蒙光华》拍摄组在邱家山采访刘世丛老人(苗族),了解当地光华小学的办学情况

 

时间在流逝,历史也在延续。2015年,是石门坎文化圈开创者柏格理牧师去世100周年。827日,柏格理牧师的玄孙布莱克、玄孙女史蒂凡尼和他们的父母史蒂文夫妇来到石门坎寻找柏格理爱的足迹,当年邱家山光华小学创办者之一艾红星的玄孙艾卫民一行五人也同时来到了石门坎,一起共同参加纪念柏格理逝世100周年的纪念活动。

艾卫民(中)向柏格理的孙子史蒂文(右二)赠送《高坪苗族乡志》

艾卫民(中)向柏格理的孙子史蒂文(右二)赠送《高坪苗族乡志》

艾卫民先生曾担任过高坪苗族乡乡长,现就职于筠连县老龄委,并担任筠连县苗学会名誉会长。在石门坎,艾卫民等人参与了全国爱心人士组织的欢迎活动,全程陪同了柏格理后代的参观,并向柏格理后代赠送了反映川南苗族早期教育的电视专题片《启蒙光华》英文版、《高坪苗族乡志》,柏格理孙子史蒂文回赠了一件印有英文和柏格理苗文的衬衫,并在《苗族救星——柏格理传》一书中签下名字。此外,艾卫民还就柏格理与川南苗族早期教育的渊源、拍摄《启蒙光华》的意义、以后要为石门坎文化圈所做的工作等在学术会上作了交流。

艾卫民(右)在石门坎学术交流会上发言

在石门坎苗族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上、在“苗族救星”柏格理的墓前、在牧师楼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中,许多苗族人和社会各界的学者流下喜悦和哀思的泪水。

笔者在柏格理墓前献花后留影

柏格理,这个已消失了100年的生命,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人自发地记着他!怀念着他!推崇着他!100年了,当年邱家山光华小学创办者的后代居然相见了!100年了,苗族人民居然又同柏格理的后人聚在了一起,这是柏格理对苗族人民的爱结下的果实!柏格理孙子史蒂文声情并茂的说:“在这一刻,我感觉我是苗族,让我们把这份爱传承下去!”

 

时间到了20163月,这已是邱家山这个四川省第一个苗族学校建校100年的年头了,邱家小学开校了。和以往一样没有多大的变化,邱家小学只有一个班,22名学生,和一个教师——刘云开。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曾与筠连县教育局的一名领导交流,他说道:按新的教育布点的要求,邱家小学已不适宜再保留,但考虑到刘云开老师在教书,暂时没有取消,如果哪一天刘云开不再当代课教师了,邱家小学就要撤并了……

笔者当时一愣,后来一想:按教育的规范布点来讲,那个领导所说的话肯定是对的。但是从笔者的情感上,觉得有着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的邱家小学,就应该办下去,而且还应该办得更好!但这也许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时光一百年,邱家山一百年。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国家把乌蒙山区作为全国重点贫困地区的时代,这是全国在进行精准扶贫的时代,这是全社会民更关注贫困地区教育和失学儿童的时代!

对邱家山而言,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笔者夫妇在贵州石门坎柏格理墓前


走近石门坎——石门文集——百年邱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