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石门坎——文集

我的好兄弟 王杰锋

文/图:周元江

 

杰锋兄弟
 

你怎么走的这么快

你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

你还有你必须去的地方还没来急去

你承诺的东西还有些还没兑现……

你向往的一些地方还没到过……

你为什么就走了……

静静的走了……

往事回忆:

20世纪八十年代初(1982年11月)

大关县文化局独立成立的第五个月(1983年3月)

在大关县天星文化举办了首届县苗族芦笙歌舞培训班时(历时50天)

我就认识你大哥(王天明)

随后便认识了你

那时的你

还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小伙

你刚读了高中回农村老家

那时的你

是苗族青年中最有学问的人

在你家弟兄三人中

只有你选择了承传祖艺

你从小就跟你的父亲学会制作芦笙

上世纪八九年代

你跟着你的父亲一行

背着上百把的芦笙

曾行走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许多苗寨串村进户卖芦笙

哪怕是数千里之外的云南思茅

还是贵州的威宁、毕节

四川的雷波……

昭通地区各县的大山深处

都曾留下过你王家父子的足迹

你王家的芦笙

早已在成千上万的苗家儿女们的手执中演奏

你王家的芦笙

早已成为苗民节日庆典和聚会活动召集的号角

你王家的芦笙

早已成为苗家儿女们初识相恋的媒妁

你王家的芦笙

承载着云贵川相邻片区的苗族芦笙“十大套曲”的承传延习重任

你做的芦笙

于2005年7月首批列入云南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2006年6月2日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你做的芦笙

2007年就走进了全国在北京举办的“非遗 . 手工技艺”实物展览大厅

你做的芦笙

早已参与“全国乡村文化艺术节"展演展示

你做的芦笙

早已远销海外

你做的芦笙

2012年8月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

在“笙声不息”节目中以你的原形在央视一台展示

你做的芦笙

曾经多次参加“中国.昆明国际工艺品暨旅游产品”博览会

你做的芦笙

曾被多家省级以上媒体采访

难怪几十年前当地人就称谓你们王家叫“芦笙氏家”

叫“王芦笙家”

杰锋

你作为“王氏芦笙”的第五代传人

你做了你应做的一切

而且做得很好很好

当每年的五月端“花山节”前夕

你的家里常有远方的来客卖芦笙

杰锋兄弟

那时侯的你

曾是苗家姑娘小伙心中的偶像

更是苗家青年们的榜样

你制作芦笙的工艺

你演奏芦笙的技巧

你能吹能唱能跳能表演的绝技

你们家那个年代的收入信增……

让人们羡慕敬佩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间开始

云南提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十大集成)资料捜集时

我首先就想到了你

二十一世纪初

国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录目申报时

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你

于是

我秉承作执着敬业的心

胸中存着二十多年前就认识和了解你的情

在天气十分寒冷的冬季

感唔着你亲和善待我的仪

十六年前的冬季

我邀请我的好友苗族同事一行

踏着泞泥

冒着风雪

行程七八个小时

深更半夜时首次踏入了你们村子

当晚你们全寨家人早已熟睡

是深夜的狗咬声中

把你们家人从梦中惊醒

当晚十一点多进入你家院坝时

我的好友用苗语将你叫醒

马上开门迎我们进门

我们一行三位全身湿透

是你家俩口子

边烧柴火烤干了我们的衣服

同时煮了三大碗鸡蛋下面

让我们肚饱身暖后

记得我当时把带来的一壸酒

递到杰锋兄弟的手里时

他象小孩似高兴的的不得了

拿出碗来倒起就喝

几大口下肚后

马上拿来一把大号芦笙

在火塘边边吹边跳

半醉半醒

尘埃飞扬

火心飞舞

真的好“绕"(注:极度高兴快乐)

玩到三更才睡觉

由于天寒

你们家把吊在屋中最好的新被子拿来给我睡

第二天把最好的腊肉煮给我们吃

了解记录你多年技艺的第五天里

得知你1992年2月曾参加过“中国第三的艺术节“时

我兴奋不已

因为当年我早已录制了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全过程

我手中有了第一手资料

我心中充满了信心

第六天下晚我回到县城家里

马上找出1992艺术节的影像资料

太好了

怎么这样有缘啊

这就是缘

就是我与杰锋兄弟之间的缘

大关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2005年7月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同年9月8日下午接到省文化厅非遗中心通知

叫我县9月10日前速将申报材料重新输理

上报文化部非遗司

于是9月8日下午五点加班至9日中午

申报文本完成

曾记得

当时的文体局许局长和岳副局长陪同了我一个晚上

而且在凌晨两点左右还亲自去夜市场买了三份夜霄

我们三人一人一份

当日上午由另外的一位同志乘飞机送报省厅

10日上经省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推荐

10日下午省厅非遗处用急件快递给文化部审批……

当年12月30日《中国文化报》公示

云南省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终于榜上有名了

2006年6月2日

“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首批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5月又接到省非遗中心“传承人”申报通知

我马上拟写文本和采集视频编辑上报

2007年7月

杰锋兄弟首批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当年10月底

随着相关政策出台后

市文体局召开全市非遗工作会议

当时的市局平锦局长在会上表扬

大关县的非遗工作

2004年开始时

曾经落伍全市

今成绩已全市第一

大关县文化馆的周元江馆长

地方没有拔给分文工作经费

两年来已申报成功的省级名录两

国家级项目一个

省级传承人两个

国家级传承一个

全是他自己用工资垫着干工作

取得这么多的成绩

并当时点我的名

叫我站起来让大家看看

他坐的最后一排

全体参会人员全部起立转身看我

真不好意思

……

平局长还说:

大关县文化馆周元江所垫付的申报费用

由市文体局报帐

后来县里知道后

当时的县委郑艺书记

才拔给专款支付了我两年的垫资

从那时起

我己获得了一些荣誉

连续几次全省文化系统表彰和市政府表彰……


 

于是

2007年11月的一天下午四点左右

我主动找县委郑艺书记汇报

复印了国家出台的关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家庭的困难帮助政策

郑书记听完我汇报后

马上叫我当晩加班拟写解决王杰锋全家农转非、迁居县城、给县内最高低保、由文化馆帮助租房的请示

次日早上郑书记召集相关部门研究

第五天、杰锋全家迁居县城了……

由文体局负责租房传艺

相继在文化馆建立了技艺传习所和非遗展示厅

让大关县的非遗工作一直居于前位


 

杰锋兄弟

你从事芦笙制作的四十多年间

不但与芦笙朝夕相伴

技艺日益炉火纯青

而且多年坚持带徒授艺

长期开展授艺活动

芦笙制作技艺传习点

已成为联系苗族传统文化的圆地

你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尽心尽力

在苗族传统芦笙的制作技艺中

你是昭通的唯一

你是云南的唯一

直至今日

你也是全国二位国家级非遗(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

其中之一

你的不幸离去

是大关苗族传统文化的损失

是昭通苗族传统文化的损失

是整个云南省苗族传统文化的损失

是我国苗族传统文化(手工技艺)的损失


 

杰锋兄弟全家进县十三个年头了

他长年带徒传艺

十多年来

王杰锋培训学员几百人次

有的学员农闲人就做芦笙出售

让他们也增加了收入

自己的儿子也成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你女婿杨明清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制作芦笙

你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

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你是苗族农民的娇傲

是大关乃至昭通文化界的娇傲


 

杰锋兄弟

清明节刚过

你回了一次老家农村

回来县城的当晚深夜

你没有打扰朋友和家人

一个人就静静的走了

唉   

你走的太快了

让所有认识你或不认识你的人

都感到大突然了

……

今天

我只能默默的向你致哀

愿你到另外的那个世界天堂里也是一位精英

一路走好   走好


 

(王杰锋  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走近石门坎——文集